深部国重地基中心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创新团队 专利保护 创新技术 工程项目 工程登记 方案优化 地质信息 一站式服务 证书查询 加入我们 技术专区

宋振骐

来源:深部国重实验室岩土地基创新研究应用中心阅读:

1111.jpg


宋振骐,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3月出生,湖北武汉人,1957年7月参加工作,1957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地下开采专业,现担任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名誉院长。[1]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中国组成员,国际岩石力学局(IBRM)成员,坚持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发展“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用于指导现场生产实践,为大幅度降低煤矿顶板等重大事故、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在进行大量现场观测的基础上,掌握了丰富的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研制了预测预报矿井顶板事故的方法和各种仪器,包括综合机械化采煤的支架工况监测系统,保证了煤矿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

中文名:宋振骐     国    籍:中国       出生地:湖北省武汉市      出生日期:1935年3月10日    职    业: 中科院院士、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博士生导师[2]  毕业院校:北京矿业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    实用矿压理论开拓者和奠基人    采矿界第一位院士

人物简历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3月10日,出生于湖北武汉市汉阳。
1953年9月-1957年7月,在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地下开采专业学习。
1957年7月-1967年3月,任北京矿业学院采矿系助教。
1967年3月-1978年5月,任山东矿业学院(现山东科技大学)采矿系助教。
1978年5月-1979年8月,任山东矿业学院采矿系讲师。
1979年5月-1987年3月,任山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及矿压研究所副教授(系主任兼所长)。
1987年3月-1993年3月,任山东矿业学院矿压研究所教授、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3年3月至今,任山东科技大学矿压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3]  ,山东科技大学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兼职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授。
宋振骐教授是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学术兼职
山东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
国际岩石力学局(IBSM)成员。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中国组成员。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矿山压力研究,根据他提出
的岩层运动理论,是防范煤矿顶板冒落、煤与瓦斯突出以及冲击地压、底板突出等重大矿井事故。他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发展“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用于指导现场生产实践,为大幅度降低煤矿顶板等重大事故;在进行大量现场观测的基础上,掌握了丰富的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研制了预测预报矿井顶板事故的方法和各种仪器,包括综合机械化采煤的支架工况监测系统,保证了煤矿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深入煤矿生产第一线,建立并完善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山压力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该理论体系把中国采场矿山压力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把煤矿现场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从过去主要依靠统计经验决策,推进到针对具体煤层条件定量的发展阶段。组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矿山压力研究所,主持并完成了包括“六五”、“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等20多个项目的研究任务。创造的“井下岩层动态观测研究方法”及成功研制的顶板动态仪等监测手段,以及顶板预测预报和顶板控制设计等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实现了理论和方法的统一。

具体实际
宋振骐院士针对煤矿采场不断推进的工程特点,正确指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其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由岩层运动决定的,从而提出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理论应以
研究上覆岩层运动为中心,把深入揭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与上覆岩层运动间的关系放在核心地位的指导思想。在这一学术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现场实测研究、实验室相似材料及计算机模拟研究以及理论分析,比较深入地研究和揭示了矿山压力及其显现与上覆岩层间的关系以及它们随采场推进发展变化的规律,通过广泛实践,提出了“两个应力场”的理论。该理论为在生产现场通过观测支承压力显现发展变化规律、预测预报采场顶板运动(来压),推断支承压力分布以及正确建立采场矿压控制设计结构力学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仪表是科技人员的眼睛,宋振骐在长期井下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深切地体会到,没有矿压仪表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岩层的运动规律。
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矿井(开滦范各庄矿)对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进行了10个钻孔长达4年的观测,对于所取得的10万个岩层运动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用于解释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规律的深入研究,是由宋振骐带领毕业生做的,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我国国外引进和国产的综采设备装备的两个综采工作面的顶板活动和矿压规律的研究,以及它们与普采工作面的对比也是他带领毕业生做的。
1976年,兖州第一对矿井(南屯煤矿)投产后,多次发生一次近百米工作面塌垮的大事故,宋振骐带领学生和现场同志一起不顾顶板来压时刻惊雷般的声响和塌垮的危险,经历了近百个日日夜夜的苦战,终于摸清了顶板运动的规律,找到了需要控制的岩层范围和控制的办法,从此排除了相应的顶板事故。
70年代末,我国矿压仪器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有钱却无处买仪器。“没有就自己造!”宋振骐怀着“动员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壮志豪情,动员了一大批物理、机电、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组成联合课题组,日夜奋战,先后研制了CH-50型压力合、KY-82型岩层动态仪、DCC-1型遥测仪、DK-Ⅱ支柱质量监测仪、SY-50、SY-60型支柱测力计。
80年代以来,主持了包括“顶板预测预报和控制”等10多个重大项目。
1980年,通化松树镇矿迫于坚硬顶板威胁而采用“刀柱式”开采法,引起强烈的矿山压力显现和大量瓦斯积聚,造成近百人伤亡的重大瓦斯事故。宋振骐通过实测研究分析,摸清了顶板活动规律及相应的参数,大胆改用长壁垮落法控顶,从此避免了底板鼓起,底煤破坏、瓦斯涌出等强烈矿山压力显现,从此排除了该矿发生类似事故的可能性。
1984年,南桐矿务局鱼田堡矿5年垮塌工作面总长达3000多米,严重威胁生产,每年用数万立方米坑木控制顶板,经济损失数百万元,宋振骐和研究所的同志带领毕业生应邀深入现场实测研究,改变了支护方式和支护手段,排除了长期不断的顶板事故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80年代中期,宋振骐领导的仪器工厂生产了全国近75%的矿压仪器。
到90年代初,随着支架的大面积推广,自动监测支架工况已成为煤矿现代管理的标志之一,因此,他带领仪表研究人员开发了综采支架工况监测系统,并在十多个局矿进行了推广。
1991年11月,以发展采矿工程学科理论及应用于工程实践上的“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到1999年,矿压仪表产业依然是矿压研究所的经济支柱之一,矿压仪表为矿压理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教学成果
30多年来,在培养了培养了一大批教学、科研及管理优秀人才的同时,宋振骐和他的同事带领学生解决类似问题涉及全国几十个局矿,正是长期的深入实践使他比较深刻的认识了煤矿采场不断推进、煤层地质多变、上覆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不断变化等工程特点,从而提出了以研究岩层运动为中心、建立融合矿山压力和岩层运动预测预报(摸清敌情)、控制设计(决策)和控制效果判断(监控)为一体的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把生产现场决策推进到针对具体煤层和开采技术条件定量决策的阶段。

著作论文
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获奖情况:
国家煤炭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10多项奖励。

人生经历
早期经历
1935年3月10日,出生在汉阳兵工厂的一个工人家庭。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党的节节败退,工厂也内迁。
宋振骐从记事起就为生活所迫,拾柴、捡炭,从大食堂饭桌上和剩菜缸中捞取残羹,什么样的苦都吃过。
1946年,家搬到重庆,父母为了让他读书,认了小学教师做“干爹”,从此随了干爹的姓,改名宋振骐。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他怀着翻身的喜悦和献身“与千变万化的地层作斗争”的煤炭事业的向往考入中国矿业学院,开始了大学生活,由于当时井下条件比较艰苦,喜欢这个专业的人很少,但吴子牧院长的讲话“艰苦和有危险的事业才是祖国人民最需要的。敢于献身的青年人也是最光荣的”激励着他。

大学期间
他和同学自编自演了快板剧《不做啃书匠》,几乎演遍北京市的大学和中学,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表扬。
宋振骐立下了为艰苦光荣的煤炭事业奋斗终生的意愿。他如饥似渴地学好每一门课,特别是数学、力学。他很爱读毛主席的书,特别是《实践论》、《矛盾论》及有关军事战略部分。在学校除了学习,他还是文体科学活动和社会工作的积极分子,是班上的学习委员、院民乐队长、系篮球队长。

学成之后
1956年,周总理号召向科学进军,他参加了学生科学技术小组,担任了院首届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这些活动锻炼了宋振骐的身体、意志,培养了他为同学服务的精神和组织工作能力,也强迫他改进了学习方法,争取到各门功课全五分的成绩。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出席北京市“三好学生”代表大会。为了响应毛主席“三好”号召,1956年他所在班还自编自演了快板剧《不做啃书匠》,几乎演遍北京市的大学和中学,在怀仁堂纪念“一二·九”运动演出后,受到了敬爱的周总理的接见和表扬,一直到现在,老同学们相见,都以此为自豪。
1957年8月,宋振骐以优秀毕业生的称号留校,走上人民教师的舞台。回忆几十年的工作历程,使他感到自慰的是,他始终把同学们看成是科学的未来、祖国的希望。
1958年至1962年,在全国水力采煤机械化高潮中,他和同学们参加了第一个水采矿井(羊渠河一矿)的试生产,在淮南一矿首先系统地开展了水采顶板活动规律的实测研究,在隆隆的煤水声中,经历了煤层和顶板垮塌、煤流冲击的险境。
1963 年,他开始带领同学们不顾煤壁片塌、顶板冒落的危险,研制试验了装煤犁、安全支柱的回柱装备,煤炭工业部张霖芝部长亲临参观,并在全国煤展会上展出。[2]

如今
40多年,来坚持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深入煤炭生产第一线从事采矿工程基础理论--"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的研究,为建立和发展我国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及用于指导现场生产实践,特别是大幅度降低煤矿顶板等重大事故提高开采经济效益做出了重大贡献。
成就及荣誉近10年来,宋振骐领导矿压研究所在全国举办培训班,大力推进“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的现场应用,并组织专门力量研究了从人测到遥测系统的矿压监测仪表,为降低我国的顶板伤亡事故作出了贡献。

荣誉称号
山东省优秀教师。
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
全国高校优秀科技工作者。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0年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11月)。
中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
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中国“实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创造性地建立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包括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的预测预报、控制设计(决策)和控制效果判断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在建立和完善“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以及在应用该理论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及机械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1979年组建了中国煤炭系统高等院校第一个“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工程”研究和实践的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前身)矿山压力研究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攻关表彰等奖励,先后被授予“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当选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中国组成员,国际岩石力学局(IBSM)成员,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学会常务理事,顶板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 

© 2015 - 2024    北京波森特岩土工程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7648号-2      技术支持:中互信达